“产业公地” 国资与民企协同创新

最新信息

“产业公地” 国资与民企协同创新
2023-08-09 05:45:00
在国外学习、工作20多年后,2016年关一民博士决定回国创业,成立一家MEMS传感器设计公司。
  “但大厨缺少个厨房。”关一民说。所谓“厨房”,就是为他生产产品的工厂。如果没有“厨房”,他的创业根本无从谈起。
  最终,这间“厨房”当然是有了,然后才有了后面的故事。局外人可能很难想到,解决“厨房”问题的人,不是他自己,也不是民间资本,而是国资平台。这是一个上海国资与民企协同创新的故事。
  搭建功能平台
  关一民研究的领域叫MEMS传感器,这是集成电路的应用之一。在当今集成电路领域,生产与设计是分开的。负责生产的晶圆厂因为建设耗资巨大,数量很少,包括台积电、中芯国际等。而设计公司千千万万,大到我们耳熟能详的英伟达、AMD、高通,小到关一民创办的傲睿科技。但众多像傲睿科技一样的初创企业,因订单小又有特殊工艺,很难找到大代工厂为它们试验、生产。
  一条集成电路中试线动辄需要投资几十亿元,而且短期内很难收回成本,傲睿科技面临的困境仅靠自身的力量难以解决。但上海国资填补了这个空白。2017年,国资新型研发机构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建成了全国首条8英寸“超越摩尔”研发中试线,为传感器设计公司提供研发、中试、验证服务。
  关一民听说这条研发中试线后,决定辞去美国的工作,只身回国创业。有了这条研发中试线,他在纸上的设计就能变成产品,“菜谱”就能变成“菜品”。工研院常务副总经理董业民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接到了700多家企业的订单。同时,我们还孵化了十几家初创企业,总估值已达100亿元。”
  工研院及其研发中试线是近年来上海打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以下简称“功能型平台”)的成果。功能型平台面向重大科技战略项目和工程实施需求,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与转化提供基础性支撑。一些国外学者把功能型平台称为“产业公地”,也就是一系列能够支撑行业发展的关键能力的集合。他们认为,只有振兴“产业公地”才能实现产业创新发展。
  功能型平台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政府(国资)主导。功能型平台一方面投资巨大,中小企业无力承担;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共性技术”,促进整个行业创新发展。这些具有公共枢纽属性的平台离不开政府的牵引。
  截至目前,上海市已建立15个功能型平台,分别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带动产业产值上百亿元。除工研院外,还有一些功能型平台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陆续建起近10条新材料中试产线,平台所属上海超碳科技孵化器已吸引100多家企业进驻。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先后培育、转化、引进落地科技企业23家,其中高新企业8家。
  在嘉定,工研院成立10年来,带动了位于嘉定的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的发展,很多半导体公司在嘉定落地。依托工研院而生的傲睿科技已经完成第三轮融资,关一民的下一个目标是公司3年内在科创板上市。
  孵化外部力量
  “产业公地”强调的是一种开放型生态,国资与民企协同创新的另一种模式——创新孵化,则加深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更像是“一对一”服务,国资要手把手帮助企业把理念转变为样品,再把样品变成产品。
  近日出台的《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也提到,上海鼓励国有企业积极投入土地、资金、设施、应用场景等创新资源,参与高质量孵化器和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刘俊岭,另一个身份是上海循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循曜生物正是上海国企上海医药集团首个孵化成立的创新药物研发型科技公司,其研发的一款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抗体药物,已经进入临床研究申报阶段。
  刘俊岭说:“上药集团能够帮助企业共担风险,我们才有勇气尝试跨越药物从分子发现到临床研究的‘死亡之谷’。”
  在生物医药行业,新药研发是个漫长的过程。科研人员需要从成千上万个候选化合物中挑选出合适的分子,一个新药的研发周期可能长达数十年、研发费用超过10亿美元。
  其中,最关键的是临床验证阶段,也是“烧钱”最多的阶段,研发费用占总体70%甚至更多,这成为很多科研团队“不可承受之重”。
  去年,上药集团牵头组建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希望找到更多像刘俊岭一样的民间团队,推动象牙塔里的创新走向市场。 下转 5版(上接第1版)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董事长左敏表示,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充分利用复旦大学、交大医学院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及来自附属医院新的临床需求,通过搭建孵化加速平台,连接上海医药强大的产业转化资源,做中国原创新药,共同推动中国生物医药的创新发展。
  “通过与高校院所、上海医药自有研发平台和产业链体系协同合力,建设孵化器,服务于早期科研项目,为科学家就近打造创新和创业的首发站。”左敏说。
  架起合作桥梁
  打造产业的生态系统,最终目标是形成“热带雨林”,不同阶段和属性的企业都是这片雨林的成员,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这样的生态才具有生命力。因此,国资不仅要做搭建平台、输送养料的园丁,还要成为“引路人”,为民营企业牵线搭桥,带动上下游创新主体和资源要素聚集。
  临港集团是以园区开发、企业服务和产业投资为主业的上海国有企业,近日,临港集团联合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市闵行区政府和华为昇思开源社区,启动上海昇思创新中心,为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搭建起与行业龙头合作的桥梁。
  作为一种通用技术,AI可以赋能千行百业,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上海有很多芯片企业可以为AI提供基础支持,且上海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非常丰富,孵化出各类创新算法模型。从上海起步,可以在全国形成辐射效应。”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杨浩说。
  昇思创新中心以国产AI框架昇思MindSpore为主要抓手,对标谷歌TensorFlow和脸书PyTorch,建设自主可控的开源AI框架和开源生态,打造中国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操作系统。
  目前,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云从科技、壁仞科技等首批22家单位已经入驻创新中心,将联合华为昇思进行大模型创新与AI产学研转化,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高质量发展。
  华为昇思生态发展总监孙宾介绍,聚焦AI算力生态、科学智能、大模型、智能终端等重点领域,昇思创新中心将与中国商飞等新兴产业体系龙头企业强强合作,完善大模型训练。同时,也为成长中的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培育一批人工智能应用产品,有力支撑专精特新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
  “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竞争,关键在于前沿产业的创新和集聚。”临港集团副总经济师、临港科投公司董事长翁巍说,临港集团正围绕集聚一流人才、全要素资源整合等方面,完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生态,加大对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扶持,打通从转化、孵化到产业化的链条。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产业公地” 国资与民企协同创新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